新葡萄8883官网AMG2020届毕业生就业规模、结构、就业率、就业流向分析报告

文章索引号: 信息公开网  

文章作者:时间:2021-09-18浏览:1454

直线 43

第一部分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

  1. 毕业生总体就业率1

截止到 20201220日, 2020届毕业生总人数是4838人,就业人数4372人,总体就业率90.37%,就业率较往年略有下降,详细原因见未就业分析;详见表1-1和图1-1

1-1 2020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


性别

总人数

就业数

就业率(%

2288

2096

91.61%

2550

2276

89.25%

合计

4838

4372

90.37%



1-1 2020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

毕业生中,男生总体就业率91.61%,女生总体就业率89.25%;男女生的总体就业率相对均衡,男生略高。

  1. 毕业生就业七率统计2

1-2 2020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

统计项目

男生

女生

合计

就业率

91.61%

89.25%

90.37%

签订协议和劳动合同就业率

74.65%

74.51%

74.58%

灵活就业率

3.10%

2.82%

2.96%

创业率

1.09%

0.43%

0.74%

升学率(含出国留学)

12.76%

11.49%

12.09%

待就业率

6.51%

8.71%

7.67%

暂不就业率

1.88%

2.04%

1.96%

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以签订协议和劳动合同以及升学为主,分别占比是74.58%12.09%,升学比例超过10%。创业率和灵活就业率占比较低。暂不就业率较往年提高,也是本届毕业生就业率较往年偏低的主要原因。下图为全校、分学历和分性别的七率统计图,如图1-2和图1-3

1-2 2020届全校毕业生七率统计


1-3 2020届分性别毕业生七率统计

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情况是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非常关心的民生大事,从七率统计指标来看,主要就业指数就业率和升学率等均高于全校平均指数。如图1-4所示。

1-4 2020届建档立卡毕业生分学历七率统计

  1. 分学院就业情况七率统计

各学院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占比分布如图1-5

1-5 2020届毕业生各学院毕业生总体就业率

教育科学学院、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、外国语学院、经济与管理学院、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、音乐学院、体育学院和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等8个学院的就业率超过90%

各学院毕业生签订协议和劳动合同就业率占比分布如图1-6

1-6 2020届毕业生各学院毕业生签订协议和劳动合同就业率

所有学院签订协议和劳动合同就业率超过50%,毕业生以实际就业为主。

经济与管理学院、体育学院、音乐学院和教育科学学院等4个学院没有毕业生通过灵活就业方式就业。各学院毕业生灵活就业率占比分布如图1-7

1-7 2020届毕业生各学院毕业生灵活就业率

经济与管理学院、文学与传媒学院和外国语学院3个学院毕业生暂未参与创业活动。各学院毕业生创业率占比分布如图1-8

1-8 2020届毕业生各学院毕业生创业率

数学与金融学院、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、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、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、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和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等6个学院的升学率超过10%,其中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升学更是接近30%,各学院毕业生升学率(含出国出境)占比分布如图1-9

1-9 2020届毕业生各学院毕业生升学率(含出国出境)


音乐学院、外国语学院、教育科学学院和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4个学院毕业生就业意向高,没有毕业生暂不就业。

各学院毕业生待就业占比分布和暂不就业率占比分布如图1-10

1-10 2020届毕业生各学院毕业生待就业率和暂不就业率

文学与传媒学院暂不就业率12.65%,就业率增长的空间很大。

  1. 各专业毕业生七率统计

分学院分专业本科生总体就业率占比分布如表1-3

1-3分学院分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率

专业名称

总人数

就业率

人数

占比

电子科学与技术

72

71

98.61%

给排水科学与工程

50

49

98.00%

土木工程

141

138

97.87%

自动化

71

69

97.18%

工商管理

106

103

97.17%

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

158

152

96.20%

商务英语

118

113

95.76%

车辆工程

117

112

95.73%

国际经济与贸易

92

88

95.65%

市场营销

115

110

95.65%

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

45

43

95.56%

体育教育

144

137

95.14%

音乐学

158

150

94.94%

电子信息工程

151

142

94.04%

软件工程

81

76

93.83%

网络工程

81

76

93.83%

英语

159

149

93.71%

财务管理

216

202

93.52%

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

43

40

93.02%

地理科学

42

39

92.86%

计算机科学与技术

136

126

92.65%

学前教育

176

163

92.61%

物联网工程

81

75

92.59%

审计学

119

110

92.44%

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

140

129

92.14%

环境设计

69

63

91.30%

应用化学

78

71

91.03%

小学教育

129

117

90.70%

园林

118

107

90.68%

食品科学与工程

62

56

90.32%

旅游管理

101

91

90.10%

新闻学

69

62

89.86%

汽车服务工程

75

67

89.33%

酒店管理

46

41

89.13%

数字媒体艺术

62

54

87.10%

制药工程

84

73

86.90%

经济统计学

66

57

86.36%

金融工程

155

133

85.81%

食品质量与安全

73

62

84.93%

通信工程

79

67

84.81%

产品设计

50

42

84.00%

化学工程与工艺

67

56

83.58%

地理信息科学

117

96

82.05%

测绘工程

80

65

81.25%

美术学

32

26

81.25%

网络与新媒体

74

59

79.73%

生物科学

66

51

77.27%

视觉传达设计

87

65

74.71%

汉语言文学

110

79

71.82%

广告学

40

28

70.00%

工业设计

37

22

59.46%


分学院分专业本科生签订协议和劳动合同就业率占比分布如表1-4

1-4各专业毕业生签订协议和劳动合同就业率

专业名称

总人数

签订协议和劳动合同就业率

人数

占比

工商管理

106

101

95.28%

学前教育

176

160

90.91%

市场营销

115

104

90.43%

国际经济与贸易

92

82

89.13%

财务管理

216

190

87.96%

音乐学

158

136

86.08%

网络工程

81

69

85.19%

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

45

38

84.44%

商务英语

118

99

83.90%

旅游管理

101

84

83.17%

计算机科学与技术

136

113

83.09%

英语

159

132

83.02%

土木工程

141

117

82.98%

环境设计

69

57

82.61%

数字媒体艺术

62

51

82.26%

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

140

115

82.14%

新闻学

69

56

81.16%

电子科学与技术

72

58

80.56%

物联网工程

81

65

80.25%

小学教育

129

103

79.84%

审计学

119

95

79.83%

体育教育

144

113

78.47%

美术学

32

25

78.13%

网络与新媒体

74

56

75.68%

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

158

118

74.68%

电子信息工程

151

112

74.17%

自动化

71

51

71.83%

酒店管理

46

33

71.74%

软件工程

81

58

71.60%

地理科学

42

30

71.43%

产品设计

50

35

70.00%

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

43

30

69.77%

车辆工程

117

81

69.23%

给排水科学与工程

50

34

68.00%

视觉传达设计

87

59

67.82%

食品科学与工程

62

42

67.74%

广告学

40

27

67.50%

园林

118

79

66.95%

汽车服务工程

75

48

64.00%

应用化学

78

48

61.54%

食品质量与安全

73

43

58.90%

生物科学

66

38

57.58%

经济统计学

66

37

56.06%

通信工程

79

44

55.70%

汉语言文学

110

61

55.45%

化学工程与工艺

67

37

55.22%

地理信息科学

117

64

54.70%

测绘工程

80

43

53.75%

金融工程

155

81

52.26%

工业设计

37

18

48.65%

制药工程

84

38

45.24%


分学院分专业本科生灵活就业率占比分布如表1-5

1-5各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率

专业名称

总人数

创业

人数

占比

经济统计学

66

16

24.24%

金融工程

155

32

20.65%

通信工程

79

12

15.19%

酒店管理

46

6

13.04%

地理科学

42

5

11.90%

软件工程

81

6

7.41%

园林

118

7

5.93%

食品质量与安全

73

4

5.48%

旅游管理

101

5

4.95%

物联网工程

81

4

4.94%

生物科学

66

3

4.55%

汉语言文学

110

5

4.55%

测绘工程

80

3

3.75%

土木工程

141

5

3.55%

英语

159

5

3.14%

美术学

32

1

3.13%

计算机科学与技术

136

4

2.94%

应用化学

78

2

2.56%

地理信息科学

117

3

2.56%

制药工程

84

2

2.38%

视觉传达设计

87

2

2.30%

产品设计

50

1

2.00%

数字媒体艺术

62

1

1.61%

食品科学与工程

62

1

1.61%

化学工程与工艺

67

1

1.49%

环境设计

69

1

1.45%

汽车服务工程

75

1

1.33%

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

158

2

1.27%

网络工程

81

1

1.23%

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

140

1

0.71%

电子信息工程

151

1

0.66%

学院总体创业率0.74%

分学院分专业毕业生创业率占比分布如表1-6


1-6各专业毕业生创业率

专业名称

总人数

创业率

人数

占比

体育教育

144

10

6.94%

产品设计

50

3

6.00%

软件工程

81

4

4.94%

环境设计

69

2

2.90%

音乐学

158

4

2.53%

广告学

40

1

2.50%

制药工程

84

2

2.38%

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

45

1

2.22%

车辆工程

117

2

1.71%

数字媒体艺术

62

1

1.61%

电子科学与技术

72

1

1.39%

食品质量与安全

73

1

1.37%

旅游管理

101

1

0.99%

小学教育

129

1

0.78%

土木工程

141

1

0.71%

金融工程

155

1

0.65%

小学教育

129

1

0.78%

土木工程

141

1

0.71%

金融工程

155

1

0.65%

体育教育

144

10

6.94%

产品设计

50

3

6.00%

软件工程

81

4

4.94%


  1. 未就业毕业生情况

本科未就业毕业生分布在全部51个专业中,各专业待就业和暂不就业人数详见表1-7

1-7各专业未就业统计情况表

专业名称

总人数

待就业率

暂不就业率

未就业合计

人数

占比

人数

占比

人数

占比

汉语言文学

110

2

1.82%

29

26.36%

31

6.65%

视觉传达设计

87

22

25.29%

0

0.00%

22

4.72%

金融工程

155

21

13.55%

1

0.65%

22

4.72%

地理信息科学

117

11

9.40%

10

8.55%

21

4.51%

测绘工程

80

6

7.50%

9

11.25%

15

3.22%

工业设计

37

11

29.73%

4

10.81%

15

3.22%

生物科学

66

15

22.73%

0

0.00%

15

3.22%

网络与新媒体

74

12

16.22%

3

4.05%

15

3.22%

财务管理

216

13

6.02%

1

0.46%

14

3.00%

学前教育

176

13

7.39%

0

0.00%

13

2.79%

通信工程

79

5

6.33%

7

8.86%

12

2.58%

小学教育

129

12

9.30%

0

0.00%

12

2.58%

广告学

40

11

27.50%

1

2.50%

12

2.58%

化学工程与工艺

67

5

7.46%

6

8.96%

11

2.36%

制药工程

84

9

10.71%

2

2.38%

11

2.36%

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

140

11

7.86%

0

0.00%

11

2.36%

食品质量与安全

73

11

15.07%

0

0.00%

11

2.36%

园林

118

7

5.93%

4

3.39%

11

2.36%

旅游管理

101

7

6.93%

3

2.97%

10

2.15%

计算机科学与技术

136

9

6.62%

1

0.74%

10

2.15%

英语

159

10

6.29%

0

0.00%

10

2.15%

电子信息工程

151

7

4.64%

2

1.32%

9

1.93%

审计学

119

9

7.56%

0

0.00%

9

1.93%

经济统计学

66

9

13.64%

0

0.00%

9

1.93%

汽车服务工程

75

8

10.67%

0

0.00%

8

1.72%

产品设计

50

8

16.00%

0

0.00%

8

1.72%

数字媒体艺术

62

8

12.90%

0

0.00%

8

1.72%

音乐学

158

8

5.06%

0

0.00%

8

1.72%

应用化学

78

7

8.97%

0

0.00%

7

1.50%

体育教育

144

6

4.17%

1

0.69%

7

1.50%

新闻学

69

7

10.14%

0

0.00%

7

1.50%

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

158

6

3.80%

0

0.00%

6

1.29%

物联网工程

81

5

6.17%

1

1.23%

6

1.29%

美术学

32

6

18.75%

0

0.00%

6

1.29%

环境设计

69

6

8.70%

0

0.00%

6

1.29%

食品科学与工程

62

6

9.68%

0

0.00%

6

1.29%

酒店管理

46

3

6.52%

2

4.35%

5

1.07%

车辆工程

117

5

4.27%

0

0.00%

5

1.07%

软件工程

81

5

6.17%

0

0.00%

5

1.07%

网络工程

81

5

6.17%

0

0.00%

5

1.07%

市场营销

115

5

4.35%

0

0.00%

5

1.07%

商务英语

118

5

4.24%

0

0.00%

5

1.07%

国际经济与贸易

92

3

3.26%

1

1.09%

4

0.86%

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

43

3

6.98%

0

0.00%

3

0.64%

地理科学

42

2

4.76%

1

2.38%

3

0.64%

工商管理

106

3

2.83%

0

0.00%

3

0.64%

土木工程

141

0

0.00%

3

2.13%

3

0.64%

自动化

71

1

1.41%

1

1.41%

2

0.43%

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

45

1

2.22%

1

2.22%

2

0.43%

电子科学与技术

72

1

1.39%

0

0.00%

1

0.21%

给排水科学与工程

50

0

0.00%

1

2.00%

1

0.21%


1-8 2020届毕业生未就业原因分布情况表

未就业原因

性别

合计

男生

女生

人数

比例

求职中

120

159

279

59.87%

签约中

2

8

10

2.15%

拟参加公招考试

27

49

76

16.31%

拟应征入伍

0

1

1

0.21%

拟升学

36

39

75

16.09%

暂不就业

7

13

20

4.29%

其他

0

5

5

1.07%

合计

192

274

466

100%

未就业主要原因分析:

一、未就业中的32.4%是准备继续考研和拟参加公招考试;

二、部分毕业生认为签订就业协议书就不能参加编制考试,影响应届生身份,迟迟不愿签约;

三、部分毕业生对工作期望值过高,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,宁愿继续备战考研缓就业;

四、受疫情影响,学生家庭对子女体制内就业意愿更加强烈;

五、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影响了企业用工。


第二部分 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

  1. 毕业去向分布

2020届毕业生总体去向如图3-1,主要去向是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(58.04%),其次是劳动合同就业(15.73%),然后是国内升学(11.41%),这三项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5.18%,实际工作人数多,升学仅次于实际就业人数。另外有33名毕业生出国出境继续深造,28名毕业生应征义务兵。

2-1 2020届毕业生总体去向人数分布

  1. 单位行业分布3

2020届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分布如图2-2,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分布排名前三的是: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(17.12%)、教育业(16.08%)、和与制造业(13.88%)。

2-2 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单位行业人数分布


2020届毕业生中,以签订协议和劳动合同4就业的有3608人,总体签约率为74.58%。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、性质、工作岗位等统计按照签约就业人数统计。分析可见,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分布较为广泛,反映出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。

  1. 单位性质分布5

2020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如图3-3,就业单位性质中排名前三的是:其他企业(78.76%),国有企业(7.70%)和中初等教育单位(6.53%)。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中以企业就业最为广泛,各类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力军,也是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。

2-3 2020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人数分布

  1. 工作岗位分布6

2020届毕业生工作岗位分布如图2-4,工作岗位分布中排名前四位的是: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(23.97%)、工程技术人员(17.17%)、教学人员(15.68%)、其他专业技术人员(14.34%)。


2-4 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人数分布

  1. 就业地域流向7分析

2020届毕业生4838人,已就业人数4372人,总体就业率90.37%,学校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具有“立足安徽,面向长三角,辐射全国”的特征。

  1. 就业所在地按区域统计8

2020届毕业生就业所在地按区域统计分布如图2-5和图2-6,流向区域最多的是华东地区(93.92%),其他地区合计5.32%

2-5 2020届毕业生就业地区人数分布

2-6 2020届毕业生就业地区比例分布



  1. 就业所在地按城市类型统计9

2020届毕业生就业所在地按城市类型统计分布如图2-7和图2-8,就业城市类型最多的是地级市(35.41%),其次是省会城市(31.67%)。

2-7 2020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城市类型比例分布


2-8 2020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城市类型人数分布



  1. 就业所在地按城市地理位置统计10

2020届毕业生就业所在地按城市地理位置统计分布如图2-9,毕业就业主要在本省内有2228人,占全部就业毕业生的50.96%,毕业生更倾向于服务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,去长三角工作的有2425人,占全部就业毕业生的55.46%



2-9 2020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城市地理位置分布

  1. 就业所在地按城市规模统计11

2020届毕业生就业所在地按城市规模统计分布如图2-10和图2-11。毕业生前往新一线、三线和一线城市就业的人数达3140人,占全部就业毕业生的比例为71.82%。新一线城市1447人占全部就业毕业生的比例为33.10%

2-9 2020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城市规模比例分布



2-10 2020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城市规模人数分布



  1. 就业所在地按省份统计

2020届毕业生就业所在地按省份统计分布如图2-11和图2-12,毕业生就业省份前三的是:安徽省(59.45%),江苏省(18.76%),上海市(7.47%)。

2-11 2020届毕业生就业地区省份比例分布

2-12 2020届毕业生就业地区省份人数分布



  1. 留皖工作城市分布

2020届毕业生在安徽省内就业人数2228人,占全部就业毕业生的50.96%,其中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区域排名前三的城市是:合肥680人、滁州602人和阜阳的132人,占在省内就业比例最高的是省会合肥。详见图2-13

2-13 2020届毕业生就业地区省内城市人数分布



  1. 本地12就业情况分析

2020届毕业生在滁州市就业(含升学等)人数为605人,其中琅琊区173(28.60%)、滁州市161人(26.61%)和南谯区138人(22.81%)。 2020届毕业生在滁州就业分布情况(市区和县市区)如图2-14

2-14 2020届毕业生本地就业比例分布

从上图可以看出,毕业生工作单位在滁州市内相对较多,周边县市相对较少。

  1. 回原籍就业情况分析

2020届毕业生省内学生回家乡工作比例分布如图2-15和图2-16,回家乡比例最高的三个城市分别是:合肥市(53.90%)、滁州市(48.75%)和马鞍山市(35.03%)。

2-15 2020届毕业生安徽籍毕业生回家乡比例分布

2-16 2020届毕业生安徽籍毕业生回家乡人数分布



  1. 升学深造情况

2020届毕业生升学深造人数(含出国出境)585人,升学深造率12.09%,其中,552人升学至国内高等院校(科研院、所),33人出国出境,具体各专业升学深造率情况见表2-1

2-1各专业毕业生升学率(含出国出境)

专业名称

总人数

升学率(含出国出境)

人数

占比

制药工程

84

31

36.90%

给排水科学与工程

50

15

30.00%

应用化学

78

21

26.92%

化学工程与工艺

67

18

26.87%

自动化

71

18

25.35%

地理信息科学

117

29

24.79%

车辆工程

117

29

24.79%

汽车服务工程

75

18

24.00%

测绘工程

80

19

23.75%

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

43

10

23.26%

食品科学与工程

62

13

20.97%

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

158

32

20.25%

电子信息工程

151

29

19.21%

食品质量与安全

73

14

19.18%

园林

118

21

17.80%

电子科学与技术

72

12

16.67%

生物科学

66

10

15.15%

通信工程

79

11

13.92%

审计学

119

15

12.61%

金融工程

155

19

12.26%

商务英语

118

14

11.86%

汉语言文学

110

13

11.82%

工业设计

37

4

10.81%

土木工程

141

15

10.64%

小学教育

129

13

10.08%

软件工程

81

8

9.88%

体育教育

144

14

9.72%

地理科学

42

4

9.52%

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

140

13

9.29%

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

45

4

8.89%

新闻学

69

6

8.70%

英语

159

12

7.55%

网络工程

81

6

7.41%

物联网工程

81

6

7.41%

计算机科学与技术

136

9

6.62%

国际经济与贸易

92

6

6.52%

音乐学

158

10

6.33%

经济统计学

66

4

6.06%

产品设计

50

3

6.00%

财务管理

216

12

5.56%

市场营销

115

6

5.22%

视觉传达设计

87

4

4.60%

酒店管理

46

2

4.35%

环境设计

69

3

4.35%

网络与新媒体

74

3

4.05%

工商管理

106

2

1.89%

学前教育

176

3

1.70%

数字媒体艺术

62

1

1.61%

旅游管理

101

1

0.99%



2020届毕业生升学至985211(非985)类型高校的分别有12人和126人,升学至985211(非985)等类型高校的毕业生占国内升学总人数的25.0%。毕业生升学深造情况如图2-17

2-17 2020届毕业生升学深造情况


2020届毕业生升学省内部分高校情况统计表,如表2-2


2-2考取省内高校情况统计表

高校名称

男生

女生

合计

中国科学技术大学

1

0

1

合肥工业大学

10

7

17

安徽大学

8

9

17

安徽理工大学

11

5

16

安徽财经大学

1

5

6

安徽建筑大学

9

0

9

安徽农业大学

9

13

22

安徽工程大学

9

4

13

安徽工业大学

13

5

18

安徽师范大学

11

15

26

安徽医科大学

1

0

1


1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口径:就业率=(毕业生总人数-待就业-暂不就业拟升学-其他暂不就业)/毕业生总人数。

2签订协议和劳动合同就业率=(签订协议人数+劳动合同人数+科研助理人数+应征义务兵人数+基层项目人数)/毕业生总人数。

灵活就业率=(其他形式就业人数+自由职业人数)/毕业生总人数。

创业率=自主创业人数/毕业生总人数。

升学率=(升学人数+出国出境人数)/毕业生总人数。

待就业率=待就业人数/毕业生总人数。

暂不就业率=(不就业拟升学人数+其他暂不就业人数)/毕业生总人数。


3统计范围是毕业去向为: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、其他录用形式就业、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和应征义务兵的毕业生

4签订协议和劳动合同就业是指毕业去向是:签订协议、劳动合同、科研助理、应征义务兵和基层项目。

5统计范围是毕业去向为: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、其他录用形式就业、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和应征义务兵的毕业生

6统计范围是毕业去向为: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、其他录用形式就业、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和应征义务兵的毕业生

7本小节的涉及地域流向的毕业生统计范围是毕业去向除未就业、应征义务兵、基层项目、升学、出国出境之外。

8就业地区域划分:华东地区(包括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上海);华南地区(包括广东、广西、

海南);华中地区(包括湖北、湖南、河南);华北地区(包括北京、天津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);西北地区(包括宁夏、新疆、青海、陕西、甘肃);西南地区(包括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西藏、重庆);东北地区(包括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);台港澳地区(包括台湾、香港、澳门)。

9计划单列市:大连市(1984718日批准)、青岛市(19861015日批准)、宁波市(1987224日批准)、厦门市(1988418日批准)、深圳市(1988103日批准)


10长三角:以上海市,江苏省南京、无锡、常州、苏州、南通、扬州、镇江、盐城、泰州,浙江省杭州、宁波、温州、湖州、嘉兴、绍兴、金华、舟山、台州,安徽省合肥、芜湖、马鞍山、铜陵、安庆、滁州、池州、宣城27个城市为中心区(面积22.5万平方公里)。珠三角:深圳市、东莞市、惠州市、广州市、佛山市、中山市、珠海市、江门市和肇庆市。西部城市:西部地区所有城市。计划单列市:大连市(1984718日批准)、青岛市(19861015日批准)、宁波市(1987224日批准)、厦门市(1988418日批准)、深圳市(1988103日批准)

11城市规模由《第一财经周刊》评选,是根据一系列的经济、政治和学术资源等指标综合评比后,划分的名单。一线城市:北京市、上海市、广州市、深圳市。新一线城市:成都市、重庆市、杭州市、武汉市、西安市、天津市、苏州市、南京市、郑州市、长沙市、东莞市、沈阳市、青岛市、合肥市、佛山市。二线城市:宁波市、昆明市、福州市、无锡市、厦门市、济南市、大连市、哈尔滨市、温州市、石家庄市、泉州市、南宁市、长春市、南昌市、贵阳市、金华市、常州市、惠州市、嘉兴市、南通市、徐州市、太原市、珠海市、中山市、保定市、兰州市、台州市、绍兴市、烟台市和廊坊市。三线城市:遵义市、淄博市、驻马店市、株洲市、珠海市、镇江市、肇庆市、漳州市、湛江市、岳阳市、银川市、宜春市、宜昌市、扬州市、盐城市、许昌市、宿迁市、邢台市、信阳市、新乡市、襄阳市、湘潭市、咸阳市、西宁市、芜湖市、威海市、铜陵市、唐山市、泰州市、上饶市、商丘市、汕头市、三亚市、曲靖市、秦皇岛市、莆田市、宁德市、南阳市、绵阳市、洛阳市、柳州市、临沂市、连云港市、廊坊市、九江市、荆州市、揭阳市、江门市、济宁市、吉林市、黄冈市、淮安市、湖州市、呼和浩特市、衡阳市、菏泽市、邯郸市、海口市、桂林市、赣州市、阜阳市、德阳市、大庆市、滁州市、潮州市、常德市、沧州市、包头市、蚌埠市、鞍山市。


12滁州市。部分毕业生单位所在地没有具体到区或县,故将滁州市单独作为一个统计单位。



责任编辑:潘英